常州市德法名师工作室活动在附小开展 秋意深浓,研途正暖。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与素养要求,深入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,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提升,10月25日下午,常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吴海燕名师工作室围绕“思行并进 聚研赋能”,在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第九次活动。本次活动特邀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庄荷娟副书记共同参与指导。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曹怡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《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》一课,通过创设“家事有我”贡献调查、家庭故事分享会、家庭创意行动记录等丰富的学习活动,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,启发孩子们在亲历体验中理解家庭贡献的含义,在回望家人之间相互陪伴、相互关心、相互支持的温馨画面中感悟家庭贡献,进而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,观察自己家庭的实际需要,思考为家庭作贡献的多种方式。课堂当中跨学科思维的巧妙融合也使孩子们的“亲身经历”得以和“他人故事”相互碰撞、交流。 常州市青龙实验小学程蓉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《心中的“110”》一课。程老师以自己“陌生人”的身份揭示课题,将课堂氛围巧妙地调动起来。“当有人敲门时,我们到底该怎么办?”程老师据此创设了多种情景,从邻居王奶奶借酱油,到燃气公司工作人员检查燃气,再到外卖员送外卖,同学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、课堂演绎,机智的对话和与众不同的应对方式让大家忍俊不禁。通过巧对生人、智捉小偷、自我保护,孩子们懂得遇到危险时应进行简单的自护自救,也知道了报警的具体方法,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。 善思而奋进,善研而力行。评课环节,大家围绕曹老师、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,谈感受,找切入,明思路,议收获。虽然角度不一,但都见解独到,老师们在评课议课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学其所长、研有所得,营造出浓厚的教研氛围。 专业引领,指明方向。工作室领衔人吴海燕校长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,指出了两堂课中既有静得下来的深度思考,又有动得起来的体验教学,做到了贴近孩童生活、渗透思辨意识、丰富活动体验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,并从教学情境的选择、教学方法的创新、教学评价的适切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。 最后,庄荷娟副书记进行了深入指导,肯定了两堂课都能够基于“真实情境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,两位老师充分聚焦真实情景、挖掘生活资源、创设多维体验,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,引导学生由“他角色”变为“本角色”,获得更多的体验感,记忆更为深刻,同时就如何更好地增强课堂的实践性、互动性、生动性提出了宝贵建议。 秋之美,在于沉淀与收获;教之美,在于钻研与提升。每一堂课,都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,也是对他们成长方向的引导。相信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,老师们会不断深入钻研,深耕课堂,共同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新模式,践行真教育,体悟真成长。 (常大附小供稿 撰稿:曹怡 摄影:谢榴炜 审核:庄荷娟)

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