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开展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4月9日,我校高语教研组于佳老师以一堂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公开课《十六年前的回忆》,带领师生共同走进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精神世界,感悟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担当。本次课程既是语文教学的生动实践,更是一堂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课,引发了师生对历史、信仰与责任的深刻思考。 一、以文溯史,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 于老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“理想与信念”,以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为线索,通过“品细节—析形象—悟精神”三层递进,引导学生深入文本。课堂上,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被捕前“父亲烧毁文件”的片段,从“坚决、严肃”等关键词中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意志;在分析“法庭上的对视”这一细节时,于老师巧妙引入历史背景资料,让学生深刻理解“没有说一句话”背后蕴含的无声抗争。 二、情境创设,跨学科融合深化理解 为打破时代隔阂,于老师创新运用多媒体技术,将课文与纪录片片段结合,展示李大钊手书《狱中自述》的影像,使“视死如归”的形象从文字中立体起来。以情景问答形式还原场景,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。 三、教研评课:聚焦核心素养,共话育人价值 在课后研讨中,陆玉娜老师指出:“于老师的课展现了‘文以载道’的深度,将语言训练与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。”语文组教师围绕“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策略”展开讨论,一致认为此类文本教学需避免说教化,应通过情感浸润达成育人目标。 一堂好的语文课,既能传授知识,更能点燃心灯。于老师这堂《十六年前的回忆》,让师生在文字与历史的交响中,触摸到炽热的革命情怀,也映照出当代教育工作者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使命。
(常州大学附属小学供稿 撰写:李慧 摄影:陆俊杰 审核:陆镜伊) 

|